动态度独立音乐厂牌

Avatar以积极自主的态度去实践的最多的行动,在多元的活动里寻找正面的互动,让活动的成果能在社会上自由地流动,化被动为主动。

一代宗师

有点严肃。

我也是在他逝世后才重新聆听他的音乐。

我对李泰祥的认识其实并不深。那时友人把一大堆当代音乐的MP3抄给我,而我当然也大略看看里头的曲目。就这样,意外发现里头出现一个中文名字,就是李泰祥。我在想,当代音乐不是西方人的天下吗?能够在西方当代音乐界分一杯羹,想该也不简单。于是便开来略听,果然是标准的当代严肃音乐,只是多了分禅意。

又是巧合,在一些台湾旧式流行曲看见他的名字。噢,竟然是《橄榄树》的作曲人。此曲在我小时候留下相当的深刻印象。这也让我想了些,有关艺术和通俗的东西。

李泰祥是台东阿眉族原住民,早期的他已经涉足予音乐艺术工作。在70年代的封建年代,李泰祥已经率先引入西方的前卫音乐理念,并在台湾发表了当年十分罕有的实验性多媒体表演,可谓音乐先锋。虽然在西方音乐的渲染下,李泰祥依然寻找本土音乐的独特性,发表不少东方意味的音乐作品,包括《大神祭》、《幻境三章》、《生民》和《三式 - 气、断、流》等等。有趣的是,李泰祥也在当年创作出流行度甚高的台式民歌《橄榄树》、《错误》等名曲。侥幸的是,李泰祥并没有被商业成功冲昏了头。随后几年,他仍然为民间音乐做研究和创作,尝试开阔中华民间音乐的可能性。

到了晚年,李泰祥患上柏金逊长达二十逾年。在患病期间,李泰祥并没有停止对音乐的坚持,甚至在2005年开始电脑音乐创造,毅力惊人。对于一位柏金逊病患者,每一个创作出来的音符,仿佛都能帮他寻找逐渐丧失的记忆。然而,在2008年,他就离开了。

一名音乐家能在艺术与通俗之间通行无阻,想必当中一定经过不少的心理障碍和挣扎。音乐艺术家十之八九,都对通俗作品无甚评价,当中除了自我因素,其实并无其他。反而,有不少取得商业成功的音乐人,其实内心都潜伏着叛逆的音乐因子,只待日后爆发。

很多时候,好些音乐艺术家喜欢要求音乐创作有独特性,但暗地里也希望作品广受欢迎。这种心理其实跟好些流行音乐创作者,并无两样。因为他们表面一样喜欢作品备受瞩目,也暗地里希望作品有自己的独特性。

想起当日我看见李泰祥的死讯,刊登在娱乐版的一个小角落,心中有所感慨。因为我曾读一篇他的简历,如下:“……所以会一脚踏入民歌创作,起源于和诗人余光中的一次闲谈,正好那时的时代周刊,在同一期用四页篇幅介绍披头四,却只用简短的篇幅,描述史特拉汶斯基(现代乐派俄国作曲家)的逝世。在通俗与艺术间,谁的影响力大已是揭然若揭,自此,许诺自己要成为一座桥的心意,就一直没有消退过……”

没想到,李泰祥也和史特拉汶斯基面对同样的遭遇。















文:俊峰(电棒)

1 评论:

2009年2月16日 14:25 phang 说...

好棒的稿!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