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态度独立音乐厂牌

Avatar以积极自主的态度去实践的最多的行动,在多元的活动里寻找正面的互动,让活动的成果能在社会上自由地流动,化被动为主动。

明艳磨蚀了过程



大约二十年前,一把温柔婉约的歌声,
唱着深情故事,多年来以女人的观点剖析感情伤处。
在那个年代成长的华人大概都认识她,
九十年代“中文都市情歌”若没有她的歌声像是少了些什么似的。
两千年开始,多首华语流行曲从她那里传唱之后,
大部分人或许都忘了她是一位香港人,也逐渐忘了她的粤语歌。

某一天,无意的在电台里听见她,林忆莲,那久违的歌声,
本地中文电台非常罕见的播放着一首独特类别的粤语歌曲 - “枯榮”,
难得的听见现今粤语流行歌坛久未露面的所谓“另类音乐”,
这也许让人怀面了二十年前的“王菲另类效应”。
有好一段长的时间,郁闷的粤语乐坛在华人心中浮浮沉寂,
香港歌手纷纷照顾个人在中国市场的“饭碗”,
唱华语歌曲多于粤语歌时,粤语歌减少产量的惨况自然发生。
当然,猖獗的盗版,下载及不健康的流行文化亦是主要的因素,
造就从新世纪开始的中文歌无论华或粤语,至今都是一样乏味。

让人欣赏的,不只因为这是“Sandy林忆莲”的歌。
难得一位唱了多年的代表性实力女歌手,认真的监制,选曲,及配唱,
然后制作出这一首少尝试过的风格,那才是令人惊喜的地方。
“枯榮”里的妖媚,狂野,梦呓般的一句句吟唱,
特喜欢她铿锵有力的将歌词意境表达得清晰到味,扣人心弦。
唯美无暇,诗篇般的描述,用词颇为深度,反映人类对名利得失的价值观。



编曲的原始鼓点使这曲生色不少,
原曲作者“常石磊”的钢琴伴奏奠定编曲去向。
副歌在这类歌曲里,通常都不比主歌前段的部分来的印象深刻,
这就是“流行曲”及“经典作”的分别,流行曲注重副歌的耐听度和可听性,
一旦日子久了,就因为时间的关系渐渐令人淡忘。
而歌曲最重要的还是其原始的画面,灵魂,意境的主要开端,
听下来才真正能时刻留在听者的心里。
也因此“枯榮” 副歌部分虽然极为考验着歌者能发挥的水平,
而且Sandy的掌控能力也浑然天成,但还是不小心的揭露了歌曲缺点,
副歌像是有着 一种“理所当然”的旋律,达不到主副歌统一的效果。



过了不久,林忆莲的另一首作品“柿子”面世,
同样来自常石磊的曲,这一首填上了华语的词。
华语歌的音域比较广,在高音的部分会听见林忆莲天籁的声线;
天籁的也许不来自她的歌声,是此曲的旋律使然。
就像电影演员遇着了好的剧本,只要能投入角色,
演技就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焦点。
全曲无论是旋律,编曲,制作都表现相当出色。
前段已听得出这是大气的管弦乐篇章,
澎湃气势像是充满着画面的电影主题曲,
到了中段开始融入电音元素,起承转合一步步地向歌里输入生命的力量。

最后唱至破音的部分很明显是向冰岛歌后Bjork借鉴,
利用声音的极限来表现歌者和歌曲融为一体后,激昂情绪的顶点。
歌词围绕着环保的主题,娓娓道出自然生态被破坏后的感受,
短短两段歌词引述失去后的生灵涂炭,
蓝天已遍布了乌鸦,但更能够让人珍惜一丝希望的阳光。

蜕变后的林忆莲,这次重新出发确实让好多人刮目相看,
听到的两首新歌已让人期待她的专辑。
她为这沉闷的音乐界添上该有的音色。
这音色,本就应该存在的,
只是,外表的明艳,磨蚀了真实的过程,
若有更多像以上介绍的歌被创作出,那该有多好,
一个成熟及多元的中文音乐界才称得上稳健。


文:Shane[在"独立新闻在线"的文章]

朝气曙光的影戏后摇



有时候,听的比看的更实在,你们说不是吗?

会说故事的电影,视觉在不困难的情形底下轻松进入头脑里,
看见什么,就是什么。
音乐最伟大之处,就是让那长在五官后边的耳朵听见画面,
经过耳膜的声波,输入脑海产生层层叠叠的戏份。

有些歌就是不需歌词,但已被赋予灵魂的在世间存在,
已被音乐弹奏的丰富景象钩挂着。
近年来,“后摇滚”较长篇的曲章,画面最为显赫,
以迷幻,阴暗,凄美,悲痛等情绪杂陈,
这类慢性自杀式的煎熬是让听觉痛快的。
而本地乐队Metaphor,“后摇”音乐兵团的分支,
激情前卫的沉稳里透露认真的朝气,
一股积极往梦想的世外桃园步进的朝气。

澎湃的,激动的,起伏的,细微的,铺陈着类似电影里的桥段,
并不会是序幕,而是电影主人翁在电影结束前的精华,
一切已被证实,一切已接近完结,情节亦被揭穿,答案已被揭晓,
那可是戏里最令人动容的部分;
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电影,而是音乐,
Metaphor呈现着这一类“影戏”音乐,使得听者耳朵清楚的“看见”。

他们第一张小碟“Preface”,和任何一部电影都无关,
五首曲目,是五个不需言词的故事。
当键盘弹起时,心里可以淌着泪。
当音墙出现时,无奈的悲愤狂吼。
当节奏敲打凌厉/伶俐时,生命也跟着颤抖 。
没有言语的隔阂,也谈不上悲壮,像上文所说的,
它们只是一道曙光,从绝望里初露锋芒,势必将深渊猛兽击败,
至少能砍下那往上攀爬的怪手,以免被它再拉下去。
Metaphor的音乐确实不比其他本地“后摇乐”来的沉淀,
那一直往上爬且不理会旁边的任何引诱,也没有歇息的迹象,
遗憾的是,强韧的演奏力度,却忽略了那太过直线向上的沉闷。
虽然录音技术差强人意,是“独立音乐”时刻处在的困境,
但“Preface”最后隐藏曲目的“刻意”为听觉享受扳回一城,
低传真的粗质录音效果, 倒是在稍微反差的情况下让听众铭记。

有看过Metaphor现场演出的乐友们,
都会被他们那些能触摸的音乐动感震撼。
每次表演都往往绽放一种慑人的力量,观众的灵魂也许就会因此出窍,
先别说是因为勤于练习的结果,优美的旋律铺陈像流水般顺畅也功不可没。
演出时的现场氛围扮演起重要的角色,
无论是摆动身躯的动力,还是他们的音乐潜意识驱使身体的律动,
可都是Metaphor音乐自然散发出的独特魅力。
纵使音乐光盘终究不比现场表演来的全面,
可是在调高音量的扩音器被屈服后,还是能感受无力低档的排山倒海。

还没购买此小碟的朋友,可向“动态度”联系及询问;
已拥有这全独立制作的唱片知音,请再次调低你的椅背,
进入另一平行时空,扮演心灵称职的角色去吧!


文:Shane [在Mint杂志一月份的文章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