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态度独立音乐厂牌

Avatar以积极自主的态度去实践的最多的行动,在多元的活动里寻找正面的互动,让活动的成果能在社会上自由地流动,化被动为主动。

《录音室是我的乐器》

这次讲的话题比较技术性,是有关于录音技术。当音乐开始流传大众的时候,录音技巧便不能被忽视。为了让大家可以随时聆听音乐,早期(三四十年代)的录音只是简单的收音而已。但是人类创意无限,当我们掌握了一种技术,便会产生不同的使用分支。于是,有者用它做不同的声音实验,有者用它研制最佳录音(既所谓的“天碟”),有者用它作为击败竞争者的工具等等。从此,录音便不简单了。

其中录音技术带来的后遗症,最为出名的是“音量战争”(Loudness War)。这种情况在摇滚音乐界尤为严重。一般的录音师,为了要提升专辑的音量,普遍的做法是将作品的声音进行压缩(Compression),然后再将输出量(Output Gain)提高。这种做法无疑能够将细微的声音放大,并提高整体的音量。而且,一般人都认为音量大就是音质好(其实不然)。所以,各方的录音师都相争地提高专辑音量。这种无限制的音量提升,犹如一场另类战争,力求本身的作品音量高于对手。无限的录音野心,导致音乐的原味开始失真。我们不禁开始想,这是音乐原本的意愿吗?所以,资深的乐迷会选择听黑胶唱片,因为它们的声音比较诚实。

这样看,似乎现在的录音技术弊多于利。其实不然,只要将录音野心放下,单纯专注作品水准,而非竞争上,录音技术其实非常有进取的。终归一句,抛开匠气和野心即可。我尤其欣赏近代的美国录音师Steve Albini(也是独立乐团大腕Shellac,Big Black和Rapeman的主脑)。此君的录音技术不在话下,而且作风相当开明及深具社会主义。他严厉批评当今商业录音室的操作,并以身作则用相当廉价的收费(相对他现在的音乐地位)帮乐队录制音乐。他给乐队绝对的自由度,鲜少给乐队音乐上的意见。他说道:“如果叫我给乐队一些音乐上的意见,就等于叫我教你如何操你的女友,这是非常不礼貌的。”

到了比较偏激的例子,一些音乐人甚至舍弃录音的效果(其中以实验派音乐人为多)。他们不相信录音作品能够完整地呈现他们的作品。对他们而言,录音技巧不过是一种花巧的玩意儿。所以,吴利光(马来西亚声音艺术家)在他的后期作品(如《Good Vibration》)便开始有如此倾向,并在专辑封套标明“no pre-programing, no on-going effect,no overdub”,实务要求作品的高纯度,也是对录音技术的示威。

总得来说,录音技术犹如一把两边锋利的刀刃,它可以蒙蔽音乐,麻醉人们的听觉,也可以开阔音乐的另一可能。

目前为止,仍让我回味的录音作品有:

1)Beatles 《Sgt. Pepper'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》
2)黄磊 《一切从爱情开始》
3)Nirvana 《In Utero》
4)Sebadoh 《III》
5)K.Stockhausen的早期作品
6)Beastie Boys 《Paul's Boutique》
7)Sonic Youth 《Washing Machine》

文字:俊峰(电棒)

5 评论:

2008年9月12日 10:48 匿名 说...

hey~ if can introduce some home recording equipments, (such as how to use it, the price, etc) that will be perfect!
looking forward on it!

2008年9月12日 11:37 匿名 说...

录音和听录音都是很大的学问,当下泛滥的MP3还有粗枝大叶的流动手机音乐严重踩踏录音原有的特质。。真是火大!

2008年9月12日 14:22 动态度 说...

希望有更多网友可以分享录音的知识,本地独立音乐很需要这样的营养去说服大众!

2008年9月12日 16:59 匿名 说...

一看你的专辑列表就知道你是ANALOG和LO FI爱好者。

还有PAVEMENT!!!

2008年9月12日 23:37 FoonG 说...

以录音室作为一个“乐器”,可以说Beatles是第一个用Studio Techniques来做音乐。他们最有Influence的Album可非《Sgt. Pepper Lonely Band》莫属了!其实,他们在前一个Album的Tomorrow Never Know就有用Reverse,剪接,加速等的Effects.(记得他们那时没有电脑,是用Tape来制作音乐)

不过,Musique Concrete 才是这一切的开始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