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态度独立音乐厂牌

Avatar以积极自主的态度去实践的最多的行动,在多元的活动里寻找正面的互动,让活动的成果能在社会上自由地流动,化被动为主动。

声音艺术的核心价值


人,诞生时,嚎哭地降临。
初生婴儿从脱离母体后呼吸第一口空气开始,
全身血淋淋的肌肤与空气结交了第一颗细菌朋友。
婴儿们只懂得哭喊,但声量的分贝,不低于成人,
它刺耳、响亮,频率高低不整,且不像说话声音般稍微带有节奏,
但在那一刻,从来不会有谁认为那是扰人的声响,
反之热泪盈眶地感动着美妙的“初音”,
也忘记声音现实的来源,却只有温馨的幸福感受。

耳膜传输进大脑的声音只有高低限制,并没有种类之分,
其实噪音带给人类的反感,并不是双耳的抗议,而是心的作祟。
选择型的反抗寻找舒适的听觉位置是本能反应;但并不是绝对,
那是从婴孩成长至大人的悠长过程里,处于“曲和音谐”的环境而形成,
撇除所有情绪干扰的成分,其实“噪音”,也不就是宇宙间其中一种声音,
只是你我都忘了,人类出世后所发出的第一声响,其实就是噪音的其中一种。


以上讲解引述着“声音艺术”或“噪音实验”的根源存在性,
亦希望以下能刻画出其核心价值,让想了解此类音乐的朋友有着基础的认知。
利用任何能发出声音的物件,加上电子仪器,未必只是即兴的一种音乐,
当中也会乱中有序,是有结构性的声音实验。
探究声音极限就像是激发思维的一门艺术,里头包括此刻处在的空间环境,
人类的日常生活,世界观、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一个反思,
一种正面的逆向思考;
当然能被接受的范围因人而异,不必太过强迫心灵的接纳程度。
动脑思考和耳朵聆听能同时进行的时候,
会逐渐发现令心境扑朔迷离的是自己,并不是我们听见的声音。

世界上似乎每个国家的独立音乐或地下场景,
都组织性地有着一群玩着声音实验的音乐艺术家,
若提及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人物,非“吴利光”莫属。
投身于声音艺术已超过十年,累计的音乐作品不计其数,
成立个人音乐品牌《Herbal International》发行了多张个人专辑,
“吴利光”的音乐着重于探究声音的多类化,
多年来推敲琢磨着声音酝酿氛围的可能性。
而最近刚完成并发行的新作《逆耳》,一张双大碟,
两碟共长一百三十分钟,只有三首曲目,
在这些长的作品里涵盖了整体的动作画面,包括情绪反映,歇息沉思等等。
若重温十二年前《Un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》这张自资专辑,
至今重听依旧令人哗然,发现当年他的电子音乐已有着相当前卫的姿态,
创作想法可是能够媲美西洋独立电音的唱片。

上个月刚举办了第四届的《Switch On》微型音乐节,
集合国外好几位有着同类嗜好的实验独立音乐人,
共襄盛举地呈现了个别不一样的实验音乐。
而不能不说,同名的《Switch On》主题音乐会,
大约每个月都邀请国内外音乐人表演,
举办了不下三十次,都是“吴利光”一手包办,
每回都会有着少数但忠实的支持者。

欲了解更多“吴利光”的实验音乐,或想进入本地声音艺术世界探索更多,
请浏览网站:

较更进的消息请浏览面子书
    

文:Sha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