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资深的电影迷,都知道电影中有一种所谓的B-Movie(B级电影)。B-Movie就是低俗影片,它们内容空洞、动作骟情及演技苍白。但是这种不入流的电影品种,往往都出人意表地成为电影迷心目中的cult片(又出现了另一个新名词了)。所谓的cult,在于影片当中的低俗粗劣感。当然,商业票房的失败往往也是cult片的先决条件。所以,B-Movie与cult片犹如孪生兄弟般息息相关。
B级电影鲜少获得主流影迷的注意,更不用说得到所谓的“优质”影评人的认同(虽然好些B-Movie都是由名导执镜)。在低人一等的情况下,黑市流通的B-Movie,很大程度上相同于以前的地下音乐(我则认为现在的地下音乐是属于实验派音乐的)。我想举一些B-Movie的例子,从Andy Warhol的垃圾电影(Trash Movie)、Ed Wood的惹笑黑白科幻片、到Alejandro Jododrowsky的迷幻影片及黄秋生的人肉叉烧包/伊波拉病毒,都是典型的B-Movie品种。
B级电影鲜少获得主流影迷的注意,更不用说得到所谓的“优质”影评人的认同(虽然好些B-Movie都是由名导执镜)。在低人一等的情况下,黑市流通的B-Movie,很大程度上相同于以前的地下音乐(我则认为现在的地下音乐是属于实验派音乐的)。我想举一些B-Movie的例子,从Andy Warhol的垃圾电影(Trash Movie)、Ed Wood的惹笑黑白科幻片、到Alejandro Jododrowsky的迷幻影片及黄秋生的人肉叉烧包/伊波拉病毒,都是典型的B-Movie品种。
“那B-Movie与音乐有何相干?”
没错,既然有所谓的B-Movie,当然也有B-Music(B级音乐)的存在。这种B级音乐,并不限制于摇滚乐而已,而是包含了多数的音乐品种。要探究这种偏爱低俗美学的心态,其实不难。随着听歌者的聆听经验累积,自然而然便有这种另类聆听的倾向。这是所谓的返朴归真吗?不是的。我反复推敲,认为这是对完美作品的一种叛逆心态。初期的听歌者,总是向最好的作品加以追崇,总是向往聆听些经典歌曲。无可厚非,当时耳边总围绕着完美的声音。但当这种追崇心态到达饱和点(随着听歌经验累积),心中那潜伏的叛逆心,便催成另一类的聆听乐趣。反复无常,从经典到低俗,从A级到B级,这种聆听心态的转移,说穿了,还是自己的叛逆心在做祟。
当然,我要再强调一点,一般的休闲听歌者(Casual Listener)是不会有如此的聆听怪僻,他们是不会理会太多的聆听过程。至于在“低俗”中寻找“美感”,这又是另一个美学话题,此话题相当赘笔,不便在此尽述。
当然,我要再强调一点,一般的休闲听歌者(Casual Listener)是不会有如此的聆听怪僻,他们是不会理会太多的聆听过程。至于在“低俗”中寻找“美感”,这又是另一个美学话题,此话题相当赘笔,不便在此尽述。
目前为止,我认为有cult味的唱片:
1)王菲 - 邓丽君翻唱专辑系列 (80年代)
2)The Moog Cookbook - 《Ye Olde Space Band:Plays Classic Rock Hits》
3)Neil Young - 《Trans》
4)梦剧场 - 十年十美(十周年新曲+精选)
5)Beyond - 《阿拉伯跳舞女娘》
6)Judas Priest - 《British Steel》
7)Gay Singer - 《姬声雅士》
8)Loud Reed - 《Metal Machine Music》
9)The Buggles - 《The Age of Plastic》
文:俊峰(电棒)
0 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