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棒成员俊峰,为本地独立乐迷提供更多音乐以内以外更多乐趣,
更多资料在此处,电棒鲜为人知的秘密基地。
我一直钟情于实验派音乐(Experimental Music)。原因无它,我只是觉得她们是一种纯度较高的声音。她们可以不受外在因素如流行度、可听度和辨识度的影响独立存在。聆听她们是一种听觉的洗礼,常常让人无限想象(或者让人无法思考)。
但是,我不想先介绍音乐。相反的,我从文字先开始。Experimental Music多半来自一些所谓的理论,而我想称之为游戏(理论对我来说太沉重了)。所以,Experimental Music是以规划游戏为先,然后才进行游戏。这就是她们的基本方程式。
这本书《Audio Culture: Essays of Modern Music》是我N年前在国家图书馆亲手一面一面副印下来的。至今,我坦承还未对当中的内容完全了解。但是,其中的理论(游戏方程式?) 却是十分有趣。譬如,有一篇DJ Yasunao Tone的CD Scratching游戏(不是现在的CD Scratching,而是用Discman进行粗糙的CD摩擦)。
这本书的分类也相当广泛,包括了噪音文化、极微主义、自由作品论、DJ文化、电子乐等等。当然,书中充斥的学术性字眼会阻碍阅读乐趣,但其中也不乏娱乐性,如大友良英(日本当代噪音先驱)的访问。当大友良英被问及什么是噪音时,他回答:“对我来说,一般的流行乐是噪音,而我的噪音是流行乐。”
当我翻阅本书时,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就是Simon Reynolds在1995年为Spin杂志写的Post-Rock乐派原稿。这篇全球首度以Post-Rock为命题的乐评,非常细腻地分析了所谓后摇的种种特质,不失为娱乐性丰富的文章。在后摇泛滥的当儿,重读这篇Post-Rock原稿,想必会有另一番滋味。
当然,这本厚500页的书,为何能够让我着迷并亲自去副印,还是归于名牌效应。当我看到了名牌如John Cage, John Zorn, Brian Eno, Pierre Schaeffer, Morton Feldman, Steve Reich, Derek Bailey, K.Stockhausen等等大牌时,我就乖乖地去了柜台买了RM20的副印卡......
文字:俊峰 (电棒)
2 评论:
以前我都是看俊峰文章长大的哈~
自從Nao fanzine 停刊後,俊峰的筆跡幾乎消聲匿跡,這次我一定不放過!!期待!!
发表评论